尽管又一次乔迁“过火”,我从水口山搬到了衡阳市高新区的新家,但我保留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就是在客厅博古架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我们一家四代在不同年代的四顶安全帽。
0 1
第一顶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老式藤条安全帽,属于爷爷的。我总记得退休后的爷爷一直将这顶藤条帽收藏着,视作珍宝,时不时还要拿出来,用素净的白色汗巾仔仔细细擦拭落在上面的灰尘。这顶帽子承载着爷爷经历的一段峥嵘岁月。上世纪60年代,爷爷到水口山铅锌矿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新中国的井下工人。他参与了水口山井下“万吨大爆破”攻关,连续在井下工作一个星期,戴着藤条安全帽在采场掌子面操作风钻机凿风眼。当时矿领导下现场来检查安全,看见爷爷的安全帽下颌绳佩戴得不到位,且整个帽子稀旧稀旧,被尖锐的岩石刮得满是擦痕。矿领导一招一式告诉爷爷如何正确戴好安全帽、以防不明物体的打击。据爷爷描述,大爆破那天,水口山铅锌矿周边地面的居住人口全部被有序撤离到安全区域,井下启动爆破的几十秒里,靠近井口的地皮子都发颤。爷爷做事很踏实,在大爆破庆功会上获得表彰,矿上特地奖励了爷爷一顶新的藤条安全帽。原来那一顶旧的,爷爷作为传家宝保留了下来,一有时间就为我父亲讲述他们那辈井下工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创业故事。
0 2
第二顶,是我父亲那顶泛黄的塑料安全帽。子承父业,我的父亲随爷爷也成了一名矿工。父亲是铅锌矿的一名维修工,倔脾气是出了名的,只要事情没做完,坚决不回家,家里的菜每次都要热上两三次才能等到父亲回来,所以家里人私底下都管父亲叫“忘得了”。别看父亲吃饭赶不上趟,但只要单位有设备故障,车间领导或者调度一个电话,他都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从来没听他叫过苦、喊过累。父亲也总是将安全帽带回家,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放到工具柜去?他说绕路了耽搁时间,有任务直接戴上帽子可以直奔现场。有一次母亲生过日,母亲在乡下的一些长辈也来水口山,上门为母亲庆生。一大波客人好不容易正想开心聚餐,父亲偏偏这个时刻接到调度电话,准备戴上安全帽又去单位忙抢修,母亲一把抢过父亲的安全帽,发脾气说,今天就是天塌下来我也不允许你出门。父亲给母亲赔笑脸,最后还是爷爷出来打了圆场。可是母亲还是捂着安全帽不肯给父亲。父亲出门去了矿里,硬是在同事那里借了一顶黄色的安全帽,下井去抢修电机。父亲好几天没有和母亲说话。母亲拗不过父亲,在一天的清晨为父亲做好早餐,把父亲的安全帽用清水、肥皂擦洗得清亮如初、一尘不染,恭恭敬敬递给父亲。父亲一辈子下井,恪守安全操作规程,当了好几届矿劳模,有一年单位还给他发了一身“忘不了”牌西服。母亲笑父亲,“忘得了”穿“忘不了”西服。母亲与父亲产生矛盾的这顶帽子,连同那些感人故事被当作宝贵家风传承了下来。
0 3
第三顶,是我自己拥有的高强度塑料安全帽。再承祖业,我毕业后在水口山当上了一名质检工,经常戴着黄色安全帽顶风冒雨出入瓦园货场、水口山八厂、铅锌矿八层楼等多个地方采集生产原料的样品。2015年,我光荣加入五矿铜业参与金铜项目的投产运营,转岗成为熔炼厂水处理班一名运转工,专门负责风机运控。我牢记安全生产各类规范操作,哪怕是在室内工作,只要进入风机房都必须戴好安全帽认真操作。前不久,厂里清理安全帽是否过期,安全员到岗指导我如何辨识过期安全帽,告诉我目前使用的安全帽有效期不超过30个月。我切身感受到现在公司对安全管理越来越细、越来越人性化。我把自己服役期满的安全帽认真清洗一遍后带回家,郑重地放在了父亲那顶安全帽旁。
0 4
第四顶,是我女儿曾经在康家湾矿井下实习的安全帽。女儿学的是地质工程专业,她本来可以选择很多地方去实习,为此我还曾调侃她:“寻找实习的好风景,何须去远方,不如就来世界铅都的矿山。”女儿还真是乖,听取了我的建议,自己主动联系到康家湾矿实习。第一次戴上标配安全帽,当体验过安全帽自带的集成对讲、通话、GPS定位、运行轨迹记录、视频远程监控、红外补光和照明等一系列现代化功能时,她感觉异常兴奋,把自己依托高高的井架拍摄的工作照通过微信发给我“炫耀”,我心里满是感慨和欣慰。女儿实习期间工作非常努力,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与单位的男同胞一样跑井下跑现场收集测量数据。实习结束后,公司把那顶智能安全帽作为见习奖励送给了她。她如获至宝兴奋极了,带回家后将自己的安全帽紧紧挨着我那顶放着,特别抢眼。
时光匆匆,由爷爷在铅锌矿工作的老式藤条安全帽到今天的智能安全帽,前后已是80年。爷爷舍得一身剐的拼劲,父亲经常忘记饭点的狠劲,我心细负责的韧劲,女儿学习业务的闯劲,传承了一代代水口山有色产业人的工匠精神,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进取、勤奋工作,共同推动着有色工业的飞速发展。
积淀着时光和历史的四顶安全帽,在家里博古架上静静地摆放着。它们的背后,承载着一个个安全为天和产业报国的故事,涵养着一颗颗坚守岗位、爱企如家的真情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