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住进新房已经五个年头了。五年前,公司抓住党和国家的棚改惠民政策,历经艰辛,完成了二期棚改工程,解决了2400多户职工的安居问题,我和赵大爷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为邻居并逐渐成为忘年交的。
赵大爷已经退休20多年了,他身材高大,国字脸,浓眉大眼,头发早已花白,举手投足军人范儿十足。他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泡上一壶茶,邀请我们到他家陪他聊天,听我们讲述如今矿山的发展,为我们讲述他年轻时候的故事。
他六五年当兵入伍,主要工作就是掘进。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就是打炮眼、放炮、排险、运渣、装矿木、回填等,他们三人一组,有时一人撑两钎,每打几分钟就停下来用挖耳勺式的勺子把灰掏出来,或者是灌水把灰搅成泥浆,用吸管把泥浆吸出来后再打,“干打眼吹一身灰,水打眼溅一身泥”。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练就了钢铁般的身板、钢铁般的意志。
入伍第二年,部队接到命令去执行一项光荣而神秘的任务,行动严格保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跟随所在部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队的名义悄无声息进入了越南的深山老林中。他们的任务是保障一段钢铁运输线的畅通。面对魔鬼一样的敌人,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高炮部队的掩护下,随炸随修,保障了铁路运输的畅通无阻,沉重打击了美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有力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他在部队服役六年,由于表现突出,荣立过三等功一次,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十年代初,赵大爷复员回乡并参加了工作,来到了当时的张家洼工程指挥部。这一年,包括他在内,陆续来了800多名退伍军人。面对一穷二白的开局,他们怀揣着激情与梦想,与前期到来的老师傅、老干部及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以大无畏的气概,战严寒、斗酷暑,吃窝头、睡地铺,打竖井、挖巷道,以拓荒者的勇气开始了在矿山的征程。
往昔印证了年轮,变迁承载着沧桑。不是亲历者已经无法用笔去再现那段恢弘的历程,只能描述那些零星的片段。为了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指挥部决定组织突击队开启“百日大会战”活动,赵师傅当时担任一支突击队的队长。为了赶进度,他带领突击队员们连续奋战在工地上,不分昼夜、忘我鏖战,累了就钻进土坯草房的地铺上躺一会,醒了爬起身子立马投入战斗,饿了就啃一口玉米面窝头,填饱肚子接着干。大家以无比高昂的斗志,无比饱满的热情战斗着,夜以继日、连续作战,一身汗、一身泥,轻伤不下火线,没有人请假,没有人掉队,最终提前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
参加工作以后,赵大爷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优良作风。当时井下工作异常艰苦,阴暗潮湿的巷道内,弥漫着呛人的炮烟,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与艰辛,勤劳勇敢的矿山人前仆后继,奉献了青春献子孙,那一车车的矿石,在矿山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矿石了,已经成为矿工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赵大爷干过掘进,做过安全员、段长,在井下一直干到了退休,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以满腔热情对待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不惧难、不畏险,勤奋进取、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矿区上下一致赞誉。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所在的工区没有一人打退党鼓、没有一人申请调离井下工作。
如今的井下条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巷道、坚定牢固的支护、营养丰富的班中餐……新一代矿山人正在安全、有序、整洁、舒适的环境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推动着绿色、新型矿山建设。
记得刚搬进新房那会,赵大爷天天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万万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如今赵大爷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然关心公司的经营发展,常常一个人在矿区转转,矿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勾起他的回忆。
如今,老赵的大儿子已经成长为工区的领导。去年,大孙女师范毕业也来到了矿山中学当了老师。在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矿工青春和汗水的热土上,矿山人繁衍生息,辛勤劳作,用坚定的脚步踏出了矿山的美好今天,用坚定的信念助推着矿山成就更好的明天。矿山人见证了国家的沧桑巨变,也续写着一代又一代矿山人的未了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