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企业文化

重生的落寞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2020-06-23
字体:【】 【打印颜色: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器》再现了章丘铁锅的传统工艺。章丘铁锅制造需要历经十二道工序,过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手三万六千次锻打,直到锅如明镜。2018年该片首轮播出后仅几十分钟,章丘铁锅网店的2000余口库存就迅速卖光,后续产生了10万口左右订单。一时间,章丘铁锅受到热捧。

“三万六千多次锻打”换来“十万多张订单”,其实从未逝去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传媒的提携下获得了重生。这种价值的挖掘无疑可喜,然而在我们寄希望于这个良好的发展势头能够延续之时,事态却有了“千里求锅”、买空货源等几近疯狂的发展,随之是章丘铁锅逐渐销声匿迹。从当年的名声鹊起到今日的门庭冷清,媒体宣传的这份热度显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传统手工艺的复兴,需要的恰恰不是重生的热闹,而是培植的沃土:后者是切实的持续扶植,前者则是此次事件中跟风哄抢的消费者和为谋利炒作的商家的自说自话。

曾经为了谋生或是寄托民族记忆,中华大地上孕育出大大小小各种传统工艺:苏杭的刺绣、黄山的砚台、青岛的草编……有的跻身文化遗产的殿堂,有的却隐居僻壤。小小一口铁锅只是蛰伏落寞的种种技艺的代表,在商品大潮竞争中面临着缺销路、缺经费、缺传人的困境,空有精致的工艺而被迫给不粘锅、电饭锅让路。此时的节目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销路打开了,然而顾客买走的却不是它的全部。

多数买者买回了一口质量过硬的锅企图炒出更好的菜,少数人买回了又一个收藏用来充门面,两者都是追随这一热点,与游客赴日抢购电饭煲的热潮有些相似,商家则正是看到了机遇忙于渲染推销,一时间网络上大大小小的专卖店难辨真假。网友对“物是否有所值”的议论也不绝于耳,全然将其作为一种消费品进行评说。注重实际诚然没错,一味地宣传其文化价值也不能使大众为虚无买单,而发扬传统工艺的责任之所在,恰恰是如何使其承载的丰厚历史成为能外显的价值。

树高千丈,仰赖的是其发达的根系,于一方水土上发展起来的手工艺,本身已经和地域文化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苏杭刺绣和绸绢与柔美灵动的山水和典雅婉转的昆曲相得益彰,黄山石砚得益于丰富的宣石矿产——自然不能从乡土上拔出,急于推广到更广阔的天地,而是要从原生环境中做起,先将人融入到地域文化当中,切身体会到手艺人的文化信仰和情感寄托。就像佛山黎家狮,只有触摸那段文化,才能感受到锦绣斑斓之中扎进的祈愿,无论如何不能被流水线千篇一律地复原,才会有仰慕和喜爱,而不是单纯的产品交易。

这样看来,仅凭传媒宣传着实势单力薄,章丘铁锅的热卖是一时的盈利,后续的发展则被忽视,最终使其也不例外地被资讯时代层出不穷的热点淹没掉了。

为了填补巨大的供求缺口,批量化的生产无疑也使“工艺品”沦为“商品”,无形中挤压传统技艺本身的生存空间的同时,更加表明了狂热者追求的是其外在名头,大有“洛阳纸贵”的意味。这样不完全的继承,使这口锅只能在灶台上饱尝烟火,丧失了过往与未来。冯骥才先生将舞台上还原的丰收舞看作自己模仿自己的丰收秀,一味还原历史景观却忽略了对普通胡同保护的北京被称为展示橱窗,被盲目崇拜的章丘铁锅,也只是旦暮之间神坛上一块人人心向往之的蜜糖,被仰望的同时,依旧落寞地面对渺茫的未来。

如果说被动地让一群人隔着千山万水,用短短六分钟企图体味百年沉淀的精髓是被迫入世,那么只有在宣传的同时佐以创新,充分发扬地域特色,才能实现主动“走出去”。我们希望的传统手工艺的重生,是带着其背后的文化一起走进人们的生活,哪怕是成为平凡的一部分,却能够展示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成为高高在上、“三分钟热度”的网红传奇。在追求实用主义的今天,或许我们的民族应该深挖它立足繁衍的旧土,为它们开辟一条并行线,作为文化记忆生存蜕变,生生不息。

版权所有: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2020年  京ICP备0501758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101号  隐私与安全  法律声明  
运维单位: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   我来纠错    投资者   求职者   传媒者   同业者   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