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在一个善变的嬗变时代。很多事情,也许我们还没想到它们会变,实际上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全世界的,是让全人类惊掉下巴的错愕、迅雷不及掩耳的嬗变和全球无可奈何的承受。这一切,显性而言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人际交往、行为模式,往深里说,必将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态度、精神内核和性格特征。
很多在这个时代正在嬗变的东西似乎顷刻间也变得善变,比如我们的阅读。从传统的认知而言,阅读应该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行为,就是我们的眼睛(特殊群体通过手)在有意识地作用于文字载体后获得信息、输入大脑,从而产生思维,推动心理和情绪以及外在行为反应的一种社会活动。我们阅读《三国演义》,会对曹操产生切齿的恨;阅读《红楼梦》,会对林黛玉同情怜爱;阅读徐志摩的诗,会对生活产生浪漫的畅想;阅读《唐·吉诃德》,会感知世界上还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勇;阅读马克·吐温,会更加享受幽默。
传统阅读的定势和乐趣离不开文字的载体——纸张。原始人将符号或文字写在兽皮和龟甲上(还有后来的竹简上),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文字需要几拨壮汉才能抬上朝堂。这些载体都是纸张的“前身”,都对那个时候的阅读和信息传播立下过汗马功劳。
到了西汉,伟大的中国发明了纸张,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堪称我国四大发明之首。它对于文字和文明的传播,起到了光耀千秋、泽被世界的功效。
从那时候起,手捧书卷就成为了阅读的规范动作和典型特征。
也是从那时候起,由纸印刷成的“书”,慢慢变成了文化乃至文明的载体,成了读书人的精神图腾,成了人类大众精神深处的闪光点。不是么?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哲先贤曾对读书作出过深刻的评价:有“一箪食,一瓢复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有“读书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事业”……
于是,阅读成了我们跟真善美学习和交流的最有效、最深沉的方法和手段。阅读让我们更深刻地认知了现实的残缺并拥有了灵魂深处的寄托,也让我们遇见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说到读书,不管窗外是狂风骤雨,还是春风化雨,每当指尖触碰发黄的书页之时,读书人便开始主宰起自己的内心世界来。
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呀,这是多么长情的拥有呀。原来以为,这种美好会持续千年万年;原来以为,这种美好会越来越广泛占据人类的精神空间;原来以为,这世界上满架满架的书籍会在人类的指尖周而复始的触碰下慢慢变黄变久远。
然而,我们不正是处在一个善变的嬗变时代么?是的,只是变得过于快了。只一二十年的功夫,时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同时,也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阅读。随着电子介质的兴起,我们已经越来越不需要纸张来承载文字和文明了,因为我们有电子邮件;我们已经越来越不需要大脑来进行知识积累了,因为我们有搜索引擎;我们已经越来越不需要用指尖来触碰书页了,因为我们有林林总总的kindle、iPad、iPhone和喜马拉雅等电子化听书渠道;我们已经越来越不需要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体系了,因为快时代片段和碎片式的知识构成几乎已经主宰了我们全部的生活。
我们已经越来越不需要咀嚼、体会、想象、重构,甚至个性化地创造书中的人物、形象、思想、精神和精髓了,因为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更没有那份心思。
据说,某读书网站持续多年调查全民的阅读状况(以纸质书本的形式阅读),其结果是每人每年平均的阅读量在4-6本之间,如果再除去教科书的话,每年人均阅读量也就在1本左右。于是大家得出结论,说传统的出版行业是“稳定在低位徘徊的夕阳行业”。这种现状,是当今快节奏生活发展中的一种必然,也必定会引起社会中部分人群的心酸,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群体的数量也会越来越稀少。
这样的事情,在这个善变的嬗变时代,渐渐地也越来越没有人有时间和心思去感叹和感怀了。也许只能接受,也唯有接受,不是么?纵是听书,那也是对传统阅读的一种补偿和替代,总比什么都不做匆匆往前赶路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