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村座落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大约五公里处。
从喧闹的城市中走来,脚踩厚实的土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使命感在内心升腾。土地与人,从来就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被现实赋予特殊的内涵,便会形成鼓舞人心的力量,成为一种文化的元素。这片曾经滋养过中国革命的高天厚土,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毫不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以壮阔的情怀和毅力,开拓着泱泱华夏的未来。
从远处看,这是一个标准的小山村,陕北高原上类同的村子比比皆是,样子其貌不扬、平淡无奇。走近村落,你会突然有一种别样感觉。村子座落在大山的腹地,山上沟壑纵横,山下的饮烟袅袅。一排排圆门方窗的窑洞前,枝桠遒劲的枣树下,三三两两的行人在缓慢移动,小山村静美如画。
走近村口,“文物保护单位”“知青旧址”的石碑十分醒目。深情注视这些从不说话的石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时光留下的斑斑印痕,仿佛还看到了岁月深处,曾经被忽略的一种精神和梦想。场院、石磨盘、尖粮囤、玉米盘柱、知青窑洞、沼气池和淤地坝,都在无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简单而平凡的村落,更像是一本厚重亲切的书,书中蕴涵着惊世骇俗的“大学问”,书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读懂这本书需要一份敬畏,更需要一份深情。
脚步停留在梁家河村史馆,一间很小的展室,展板上的人物只有少部分是照片,更多的是一些工笔画。这里沉淀着习近平总书记永不褪色的记忆,写满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从1969年1月起,一个只有15岁的懵懂少年,在一个艰难困苦、充满挑战的环境里,躬身实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励志古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开启了读懂人生、读懂人民、读懂中国、读懂共产党的第一堂课,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还原那段历史,目睹了充满年代感的珍贵画面,拥戴之情油然而生。
驻足知青窑洞,历史斑痕依稀可见。46年前,在梁家河大队,习近平开始了一段艰苦却又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受跳蚤叮咬,与村民一起挨饿受苦;打坝淤地、修建沼气、置办铁业社,与乡亲们一道共克时艰。这些举动放在今天或许不值一提,但在当时一定算得上是惊人之举。越是艰苦越是奋斗,心甘情愿当农民,脚踏实地过“四关”,习近平在梁家河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用七年的时间塑就初心,许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心灵誓言。
走近乡亲,一句句带有“老陕”口音的表述,让我深切体会到“有口皆碑”的真正内涵。村民吕侯生、刘金莲是习近平的两个房东。与刘金莲老人聊天,她回忆起自己的老伴张青远带着北京知青干农活的场景,最难忘的是习近平年龄最小,但一点没有城里娃娃的娇惯,吃得下苦,受得下罪。往地里挑粪,扁担把肩膀磨出血,他从不喊累。夏天太阳毒,身上的皮都晒破了,他从不叫苦。干活特别卖劲,活不干完不肯休息。村民吕侯生说,习近平把他接到福建看病,为他先后支付了两次全部手术费用。习近平没有书生架子,讲得来农民话、吃得来农民苦、受得了农民累,处得好农民关系。所到之处,所听之声,都充满了对习近平人格魅力的敬佩。倾听岁月深处一件件感人的细节,重拾记忆深处亲民爱民的往事,浮躁的内心收获了久违的感动。
有一种乡愁叫“人虽走了,但是我的心一直留在这里”。习近平一直把自己当做延安人,他会说一口纯正的延川话,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座山,每一户人家。2002年习近平写下了《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他把梁家河当成了第二故乡,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无限的深情。习近平曾在1993年回来看望父老乡亲,并于2007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2015年春节,习近平动情地对梁家河的乡亲们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深知,这是游子对母亲的情怀,这是一种剪不断的乡愁。
走进梁家河,感受着黄土地的情感温度,亲近岁月的芬芳和历史的气质,遥想那些北京知青在这里绽放的青春,不禁让我浮想联翩。驻足远望,不远的河道里,一位头裹白羊肚毛巾的老大爷赶着羊群逍遥而来,《信天游》的调调从他的嘴里飘然而出,歌声由远而近:“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