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刚参加工作的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对工作也铆足了干劲,作为一名贵州人,想为家乡做出一些贡献。初到中冶贵州紫望项目部,在分配部门时,为了得到更好的锻炼,我主动要求分配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因为我觉得趁现在年轻,磨练一下自己,对提升自己有很大帮助,不但要吃苦,而且要早吃苦、多吃苦。
在前往紫望六分部的路上,沿着盘山路,坐在不断摇摆的车中,与新同事们闲聊,得知他们分别来自河北、山东、四川等地,了解到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贵州工作,来建设我的家乡,我心里更加坚定了要投身施工一线的信念,在家乡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迎接每一个困难和挑战,并在困难和挑战中得到历练,提升自己。
紫望六分部的学习氛围很好。经过了一整天的紧张工作,大家都身心疲惫。但在工作之余,每个人都挤出时间去学习业务知识,吃饭时也都在谈论学习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前辈们爱岗敬业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在大家的影响和帮助下,我又找出了大学的专业课本,对所学的知识重新梳理,温故而知新,结合现场实际工作,重新思考和认识,我深深感到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新知的问题,我都会详细记录下来,通知自查自学,向前辈们请教并一一解决,努力储备自己的经验,工作一年来,我体会到书本知识只是给自己打下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而工作实践却是自己成长的老师,为理论知识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不断督促自己进步。
时光荏苒,我所经历的跟我所看到的,都在净化我的心灵……
怀着好奇心跟随工人进洞,感触着身边的事与物,渴望汲取一切的心态在懵懵懂懂中感触着这些新奇。带着图纸,仔细翻看隧道构造与开挖方式,超前、初支、仰拱、二衬,这些以前在书上看到时,只能把简短的话语和单一的图片在脑海中汇合整形。而现在,当看见这些理论与现实的摩擦结合时,我感受到了设计的意图,顿时心里感到智慧的火花,内心极度敬佩。
早上看着工人经过门禁,说说笑笑地进入洞内,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虽然知道隧道的安全系数,但也在内心默默地为他们祈祷,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可以看得出来,也领悟得到,我是很幸运的。感谢中冶贵州公司给我一个平台,使我在学习中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去反思,去成长。在这其中,梦想与实际的碰撞感强烈的触动着我的心,而我“醉”于此山中。所以我并不觉得工作累,坚信这是一种快乐,我沉浸在自己所热爱的“快乐”里,迸发的热情燃烧着我的青春。
进洞时的笑脸与充沛的精神体力,出洞时的灰头土脸及疲惫的身躯,每天如此,自己也会心酸,会感动。聊天时,得知小王与我同龄,而工作中时常灰头土脸的他,让我误以为比大我很多,同龄的人感触不同,经历不同,但内心深处都对世界充满着善意和美好,恰是内心的这份善美造就了世界的精彩。
回到宿舍,面对镜子里身着麦黄色工装、头顶MCC红帽的自己,动作娴熟地摘下防尘口罩,灰头土脸中露出一口大白牙,给了镜中人一个笑脸,充实而美好的一天过去了。而这个笑,是给明天的那个自己。
半年的隧道工作让我掌握和了解了各项施工工艺及流程,自己内心感觉有些惶恐,因为发现了知识的深度不足,觉得自己永远学不够。后来分部的总工程师找我谈话时,我把内心的这种焦虑酣畅地表达了出来,他的“解惑”使我很欣喜,得到认可的一瞬间,我明白了这份焦虑存在的意义,也更激励着我迈步向前。
后来,我被调到纳坡桥工作,经验的匮乏使我恐惧,不敢去,最终我战胜了恐惧,向桥走去。
早上从纳坡桥驻地翻山去梁场,自然的美映入眼帘,清晨的微风带着花香与鸟鸣,白云向桥头走去,同我的步伐一起前进着。走在这条施工便道上,一旁的桩基和墩柱让我思考,关于隧道的知识在脑海中不断盘旋。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爬上山一身汗,看到一处处施工的大干场景。烈日的炙烤下,汗流浃背的钢筋工人那黝黑的脸庞已经无法变得通红,这份辛勤促使我奋发向前。在了解施工工艺与规范后,仔细观察焊接完成的钢筋。这是一件艺术品,横平竖直,间隙均匀。这种刚性的美,顺着阳光穿过钢筋间隙,吸引着我向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