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秉承科技报国的情怀,忘我坚守在科研一线;他,一心倾注于在手项目,协同攻关,成效显著。他虽是众多科研人员中的普通一员,却用他的平凡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就是长沙矿冶院资源所工艺三组组长朱超英,一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教授级高工。
科技报国,忘我坚守
科研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且充满挑战的工作,但更多的是单调、枯燥和无时不在的巨大压力。30余年来,朱超英坚持科技报国、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发展的理念,忙碌在科研第一线,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他先后主持了上十项国家重点项目和数十项纵向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涉及“选矿技术与装备、环保水处理工艺与装备”两大领域。在很多科研单位,少有教授亲自动手做实验,但朱超英亲自参与破矿、磨矿是常有的事。80年代末期,朱超英留学波兰。怀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对长沙矿冶院的深情,他学成回国后毅然又回到长沙矿冶院,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朱超英的坚守和执着,换来的是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2项,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选矿和环保领域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技术专家。他甘于奉献,品德高尚,堪称楷模,获得了“集团公司2014—2015年度劳动模范”“长沙矿冶院2015年度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协同攻关,成效显著
近年来,受矿冶企业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长沙矿冶院作为科研单位已面临严峻形势。朱超英告诉他的团队“不要抱怨行情不好,必须做得比别人更好,才有机会生存发展。”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他带领技术团队克服一切困难,以科技创新寻出路、艰苦努力谋发展,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针对当前矿山企业面临的选矿和环保关键性技术瓶颈,进行了重点攻关,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特别是成功开发出“高钙萤石回收新工艺和新药剂”,在柿竹园高钙萤石回收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萤石综合回收项目一直是柿竹园矿的重点攻关项目。北京矿冶院、广州有色院等多家兄弟院所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但均未能找出好的解决办法。长沙矿冶院对该项目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朱超英作为萤石项目的领军人物,全程主持了萤石新技术的开发、新工艺方案的制定以及整个萤石工业试验。这个项目对朱超英来说是个挑战,萤石工业试验成功与否将极大影响长沙矿冶院在有色/非金属矿选矿技术领域的科研地位。他深知项目意义重大,责任也重大。
项目前期,朱超英教授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巧妙的工艺构思、实事求是的作风,带领团队经过了两年的实验室技术攻关研究和现场反复验证试验,终于成功开发出高钙萤石回收新工艺和CYP-01抗低温萤石捕收剂。2015年,萤石项目进入工业试验期。在萤石工业试验中,朱超英克服重重困难,亲自在生产现场生产调试3个月。为了确保试验达到预期指标,他与工作人员吃住在现场,一边了解工作的详细情况,一边加紧试验。因为工作太忙,3个月他没有回过一次家。试验工作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面对这些压力,朱超英时刻告诉自己“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顶住压力、刻苦攻关,他经常在现场工作时间达到十四五个小时。只要现场出现问题,不管在任何时候,哪怕是夜里三四点钟,他都会亲临现场作技术指导。从工地到实验室,需要攀登200余级台阶,走路往返近50分钟。朱超英在这条路上每天要往返许多次。不停的往返,使他的脚踝受伤,但他贴着膏药仍然坚守在现场。实验24小时不间断,工作人员分三班轮流倒班。大家考虑到朱超英的年纪最大,建议他不倒夜班。但他却坚持参加。对他而言,倒班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随时给予解决意见。正是朱超英亲临现场作技术指导,确保了工业试验目标明确、全面统筹、合理分工、相互协调、重点突破,效果显著。
朱超英带领的萤石技术团队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终于获得了回报,工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工业试验指标达到萤石精矿品位88.09%,回收率44.80%,与原工艺生产指标相比,萤石精矿品位提高7.6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24.1个百分点,每吨原矿扣除新增成本后净增收益34.32元,按柴山选厂550吨/天规模计算,年新增收益约66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面对成绩,朱超英很淡然,他相信“功到自然成”,平时他谈及更多的是对各级领导一如既往的信任、支持以及团队成员团结、执着的奋斗精神的感恩。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用勤奋追求卓越,以科技创新应用成果支持集团公司矿产资源核心主业发展,朱超英凭着对科研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以他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