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企业文化

巍巍太行 人工天河

——从红旗渠精神体会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2022-11-28
字体:【】 【打印颜色:

在河南与山西交界的太行山脉上有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称这是新中国一大奇迹,外媒则普遍评价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县,也许上世纪60年代的林县人民一开始并没有想把红旗渠建成“世界奇迹”或者“世界一流”,但翻开光荣激荡的新中国史,红旗渠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符号、一种精神。今天我们身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理解成就世界一流背后所蕴含的内涵。

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离不开自力更生

纵观古今中外,欲想成就世界一流,往往要经历诸多艰难困苦,但从来都只能靠自身努力去克服。上世纪50年代末的河南林县再次面临历史上多次发生的严重干旱,为此,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发动了一个看起来不太可能完成的工程——“引漳入林”,就是要凿开太行山,把山西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

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基本上不能对林县给予财力和人力上的支持。而林县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和28名水利技术人员。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碾,许多生产队用锯末制成了威力无比的土炸药;锯末用完了,找煤面代替,煤面用完了,就找牛粪代替。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水平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但工具原始又如何?老一辈林县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夙愿。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所有的世界一流都是靠自己双手去打造的,拿来主义是不可能变成世界一流的。

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离不开众志成城

欲想成就世界一流,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集体的力量,离不开团队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修建过程中,县委书记杨贵等当地领导的带头号召作用固然不能否认,但最终的成就更是靠林县几十万人民的热血和汗水取得。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众志成城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才能在艰苦环境中通过众人努力把工作做好。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究竟是何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将林县人民团结在一起呢?想改变生存环境的愿望、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等固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一个重要保障因素,就是党组织、党员干部的作用,毕竟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依靠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将几十万人团结在太行山上。

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离不开不怕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成大事业必有牺牲,欲想成就世界一流也是如此。红旗渠的修建削平了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近10年的修渠时间中,共有81名干部群众因修渠牺牲。据当时的人们回忆,修渠民工们早上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中午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到了晚上,他们吃的饭叫“天池捞月亮”。什么是“天池捞月亮”呢?因为稀饭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样,月亮倒映在碗里便有了这个名字,更不必说冬天寒潮彻骨、夏天蚊虫叮咬,大多数人只能睡在崖洞里,这样的状态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年。十万人战太行,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这不可谓不是一种牺牲。

回望历史,林县当地干部群众砥砺10年,从山西引漳河入林县,使“人工天河”出现在巍巍太行,创造了人类水利工程的奇迹。红旗渠的成功修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而世界一流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

版权所有: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2020年  京ICP备0501758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101号  隐私与安全  法律声明  
运维单位: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   我来纠错    投资者   求职者   传媒者   同业者   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