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五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发布日期:2016-01-05

  从欧亚大陆一路向东,跨越大西洋,沿安第斯山脉继续向南,在距离秘鲁首都利马东南方向1200公里的高海拔山区里,世界上最大的在建铜矿山——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Las Bambas,下称“邦巴斯项目”)的建设进度正接近尾声,预计201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

  这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海外矿业并购项目,它将帮助五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全球前十大的矿山铜生产商。

  自2004年出海,五矿沿着矿业上游一路仰攻,跨洋驰骋,至今日,海外资产已近占其整体资产的半壁江山。

  2015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单上,五矿与宝钢集团、联想集团、中海油成为登上2015年“全球最受赞赏公司”分行业排行榜仅有的4家大陆企业。

  一家以国际贸易起家的企业如何转身为以金属矿产资源勘查、采选、冶炼、材料加工和流通为核心业务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五矿孜孜以求地专注于海外矿业项目?它选择了什么样的神秘团队在海浪中驭船穿行?在“走出去”过程中五矿又有哪些冷暖酸甜?带着这些问题,海外网财经专访了负责五矿海外矿业的中国五矿总经理助理、MMG董事长焦健。

    出海:大时代的双重抉择

  焦健是1992年进入中国五矿,最开始他从事的是与铜相关的贸易业务。

  五矿原本是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

  1950年,五矿在北京一个小胡同里蹒跚起步时,领受的国家使命是开辟五金矿产的国际贸易通道,打破西方阵营的贸易禁令。

  这像一个胎记,国家利益下的国际化视野,甫一开始就烙在了五矿的身上。

  如今,焦健已承担起专职管理中国五矿海外金属矿业的重任。

  与此相伴的20多年间,五矿也由单一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发展为跨国经营的金属矿产集团。2014年末,五矿的海外资产达1487亿元。3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五矿246家境外企业。

  嬗变发端于胎记般的战略自觉。

  2000年后,中国这个全球头号大宗商品消费国对自然资源短缺的深深忧虑,如同50年前那样,再次让五矿感到不安与努力方向。

  “中国五矿联合中国工程院共同就我国基本金属保障能力做了专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国内对铜、铝、铁矿石、锌等资源保障能力显著不足。基于此,五矿做出了战略转型的决策。”焦健这样介绍五矿走出去的起因,“五矿在战略转型上异常坚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好,随着中国入世成功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在本世纪初的时点上,五矿相信中国经济会迎来一个腾飞的过程,届时会对金属矿产品有大量的消费需求,也使我们对走出去更加坚定、也更有信心。”

  最后敲定的转型方向是决心打造以贸易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属矿产集团,做国家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的保障者。

  “走出去要干什么?五矿还是有很明确的目标的。”焦健表示,“在担任五矿有色控股总经理的时候,我经常说,我们要做好两件事,一个是中国缺的,就是铜、铝、锌等国内供应不足的资源,要多途径提高全球资源保障能力;一个是中国强的,也就是钨、锑、稀土,要推进国内产业整合,在国际市场恢复其合理价值。”针对于此,五矿国际化战略的方向非常清晰,就是国内紧缺的大宗金属矿产资源项目。

  2004年,五矿以近60亿美元发盘收购加拿大诺兰达矿业公司,虽然最终收购未成,但这次“蛇吞象”的尝试锻炼了五矿的团队,为后续国际化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4年,五矿收购北美第二大氧化铝生产企业Sherwin氧化铝厂51%的股权;2006年,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合作投资5.5亿美元,获得为期15年、每年5.5万吨的电解铜产能。

  2009年对澳大利亚OZ Minerals公司核心资产的收购成为五矿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2012年五矿以13.3亿加元收购拥有刚果(金)Kinsevere铜矿的加拿大上市公司Anvil Mining,成功布局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

  2014年,五矿联合体收购全球最大在建铜矿秘鲁邦巴斯项目,项目总投资将超100亿美元。

  截至目前,五矿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州和大洋洲等全球重要资源富集地实现了有效布局。

  数据显示,2014年五矿在全球已拥有铜资源储量2371万吨;钨资源储量198万吨;稀土资源储量5557吨;锌资源储量1501万吨;铅资源储量923万吨;锑资源储量24.15万吨;铋资源量30万吨。

  “应该说是时代机遇和五矿前瞻性的战略转型决策,共同铺就了五矿的国际化之路。离开了中国经济增长和五矿主动求变任意一个要素,五矿的走出去就不会达到今天的效果。”焦健说。

    积极但不冒进的优秀生

  五矿对走出去充满期待、行动积极,但绝不意味着盲目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2011年,五矿主动放弃收购跨国铜矿企业Equinox。原因在于全球最大黄金生产商巴里克黄金公司的半路杀出。当时五矿给出的报价是65亿美元,而巴里克给出了76亿美元。焦健回忆说,五矿对该项目关注了几年,经过分析,他们认为巴里克的报价超出项目本身的价值,存在市场风险,于是选择了主动退出。“我们坚持价值投资原则,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为了交易成功而做出过高的估计。”

  彼时国际铜价正处于攀升时期,市场普遍预计一场竞购战将在五矿和巴里克之间上演,五矿的退出被视为意料之外的举动。焦健说,中国企业的出手往往被国际社会认为志在必得,但是更重要的是怀有理性。

  一篇刊登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的报道援引一位资源业律师的观点称:“五矿放弃竞购是一种成熟迹象。中国国有企业在对待海外投资方面正展现出更大的耐心和更明确的底线。”

  五矿海外投资定力,更是体现在“绕开”以铁矿为代表的黑色金属而“占领”以铜为重点的有色金属矿产。

  焦健表示,根据总部的战略安排,五矿的“走出去”以有色金属的“走出去”为先导和代表,对外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这个领域。这种战略选择最初是基于五矿对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产业海外发展前景的分析,这一导向也在日后被专注地执行。“在铁矿最热的时候也有很多机会找上门来,但是五矿几乎没有做任何投资。”

  即使是对有色金属产业的投资,五矿也是集中在上游(采矿业)的并购,而并未涉猎冶炼加工领域。

  专注的战略选择使得五矿至少在过去10年成为金属行业中的幸运儿。焦健表示,在这10年当中,不仅矿业公司获得较高价值收益,与冶炼加工环节相比,采矿在矿产价值链上的收益也是更多。

     与西方团队共生

  相比其他出海企业,五矿在海外一张一弛中能取得如此骄人战绩,离不开旗下那支犀利的外籍军团。

    五矿于2009年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产企业OZ Minerals核心资产后,成建制留下原班人马,并组建MMG公司,以此作为五矿的海外基本金属上游开发平台。这给五矿带来了海外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

  “原来我们都是出去一个一个摘苹果,这一次拿回来了一个摘苹果的机器。”五矿内部这样形容MMG成立的意义。焦健介绍说,收购OZ Minerals时,五矿虽然国际贸易经验丰富,但缺少一支矿业开发经营的专业团队,海外矿山的运营经验也较为有限,而MMG的经营团队拥有丰富的海外矿山运营管理经验,“与我们国内团队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

  五矿在非洲和南美这两块全球最重要的铜矿带上完成布局,都发生在组建MMG之后,包括2012年收购Anvil Mining以及2014年收购秘鲁邦巴斯项目。

  后者曾让五矿获得全球瞩目。它不仅是中国金属矿业史上金额最大的海外收购,建成后还将使得五矿矿山铜的年产能增至7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和全球前十大矿山铜生产商之一。

  在焦健看来,邦巴斯项目收购的成功得益于五矿和MMG的相得益彰。“如果没有五矿的支持,MMG做不了这样一个最终投资金额超100亿美元的项目;而如果没有MMG这样一个专业团队,五矿也不会轻易去碰那么一个项目,这不光是资金的问题,有资金不代表有能力去消化它。”

  事实上,五矿想要打造的是一个能够使得中西方优势互补的机构,在中国的广阔市场、自身已有的全球商业网络和较有实力的资金基础上,吸收西方企业在矿业勘探、运营管理和国际化实践方面较为健全的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MMG公司的日常运作模式在“走出去”的央企的海外经营中非常罕见。

  此前据媒体报道,尽管目前邦巴斯项目现场总计有17000余人(包括建设单位),但其中属于五矿外派过去的只有3名高管:一人管建设预算,一人管建设进度,一人管社区。包括在MMG的本部同样如此,“你很难想象在它墨尔本的本部,只有极少数高管是我们从五矿本部派过去的。在海外项目现场,也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面孔。”焦健表示。

  本土化程度极高的管理是否有效?焦健称,派出人员少并不意味着总部对项目的管理失控。据了解,以邦巴斯项目为例,五矿对其的管控是通过集团驻拉美洲代表处、MMG董事会、五矿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与MMG各业务板块的对接实现的。“五矿总部、MMG董事会、邦巴斯现场三者之间有一条完整的管理链条,战略、风控、财务、基建等部门之间每天都有直接联络,确保随时掌控工作的进展和诉求。”焦健说。

  这种所谓“中方管控,西方运营”的模式以及每日业务的对接必然意味着中西方团队的碰撞与磨合。焦健表示,实现融合需要总部对该西方团队原有工作方式的全面了解和充分尊重,这其中包括不同的汇报体系、CEO负责制等,而最关键的是要按国际通行规则建立分工明确的公司治理体系,而且兼顾五矿整体管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总部给予MMG管理层明确划分的授权。不过他强调,很重要的一点的是管理层与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一致性,如并购本身的达成便依赖于团队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公共选择。

  “有钱可以买公司,但很难买到人心。我们希望以尊重和能力让被收购方信服,而不仅仅靠股东的纽带关系。”焦健回忆说,在不断接触中,当MMG真正看到五矿的战略眼光,以及成功解决的包括融资在内的一些棘手问题,其对五矿的认同和归属感也在逐步积累。

  “当然,鉴于邦巴斯项目的庞大资产基础和重要战略意义,中国五矿将进一步强化对MMG以及邦巴斯项目的直接管控能力和全面沟通渠道,以适应邦巴斯项目投产后大量的业务协同和运营管理工作,这项工作也是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实施的。”焦健表示。

    国际化是一个体系

  以MMG为排头兵,今天的五矿,正在向国际领先的矿业公司靠拢。

  “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国,但目前中国在矿业领域还没有一家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我们希望五矿能够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焦健表示。

  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管理者对国际化的认知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在焦健看来,中国企业对国际化的追求远不能止步于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雇用外籍员工,即便是当前被着重关注的融资、法律、本土化经营等方面的做法也只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基本要求。他强调,更重要的在于人的思维的国际化。

  据了解,五矿在收购MMG之后启动了一个学习计划和管理培训生计划,目前仍在持续进行,用以吸收、借鉴后者的经营理念。内容涉及十余项具体方面,包括生产安全、运营、财务、人力资源等,由总部就每一项内容派出的专门工作组和MMG在澳洲或北京做对接。

  “我们不仅需要MMG的团队,更需要它国际化的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能够在MMG发生作用,也将成为我们真正具备的能力,在整个五矿集团发生作用。”

  在这其中,焦健感触颇深的是MMG对于生产安全和社会责任,即对人与环境的绝对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通常被泛泛地称作人文关怀的内容在MMG没有浮于口头宣传或被束之高阁,而是被落实成了具体的技术性操作。

  事实上,在矿业领域的国际舞台上,即有一个权威的国际组织在持续探讨和制定有关于此的生产标准,关注企业生产、运营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议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加入其中。

  该组织名为国际矿业与金属理事会(ICMM),其成员目前包括必和必拓、淡水河谷、英美资源等20余家国际知名矿业企业。其中唯一一家具有中资背景的企业即五矿旗下的MMG。

  五矿对国际矿业与金属理事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表示认同和关注,与此同时,焦健主动建议五矿作为观察员参加该组织的日常活动。“我们将持续地改进,持续地向行业的全球最高标准靠拢。”焦健说,“要想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必须在理念、思维上对国际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自身能力、社会责任、安环标准等方面主动向国际高标准靠拢。”

  而这种态度贯穿在五矿海外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为减少语言文化差异给合作带来的障碍,五矿要求与海外对接的团队具备直接工作的能力,而非依靠翻译,尤其要避免“在说话,而非交流”的现象。

      化解海外风险靠专业能力

  客观来看,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浩浩荡荡“走出去”的潮流中,会遇到各种风险阻隔。

  针对记者抛出的国企背景、海外国有资产监管等敏感话题,焦健也给出了坦诚的回答。

  “关于国企背景的身份问题,有时会引发国外政府和民众的误解,这使得国有企业的出海路看似有一些阻碍。”在谈及国企身份问题时,焦健表示,“但国企本质还是企业,同样要遵循企业普遍的理念和规则,要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原则做事,为股东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

  关于如何化解这一误解?焦健表示,“最重要的还是沟通,这个绝不仅仅包括谈判桌上几页PPT的介绍,更重要的还在于你展现的专业能力、你对市场的熟悉和了解,以及你为在市场竞争所做的各种准备和努力。”“而且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形成气候,国际社会也在加深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关于国企的误读也在逐渐减少。”

  “走出去”的国有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普遍问题是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诟病。就在本年度,境外资产监管不力的问题在中央巡视组对多家央企的专项巡视中被频频提及。而在我国境外资产审计存在大量空白的现实之下,直指央企境外资产漏洞造成国资流失的声音亦难以消散。海外资产规模接近集团总资产半数的五矿自然也面对着资产监管的挑战。

  “不能简单地说企业亏损就是在流失国有资产。”对于这个普遍问题,焦健认为,“其实在国内、国外都一样,亏损很有可能发生在正常的经营之中,可能和产品的景气周期有关。”他表示,根据自己了解的海外亏损,原因集中在市场发生急剧变化、对当地的前期调查与实际情况出现不符、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引起水土不服,这其中同时包含着客观上的不可控和主观上的不专业。因此,对于海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要全面客观地分析。

  关于如何化解各种海外项目的潜在风险,“尽己所能”是焦健始终强调的标准,而这种标准也细化体现为一条条需要划勾完成的项目。为做好自身准备,在进入某一个海外市场之前,五矿会列出详细的尽调项目单,尽可能多地了解该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社会情况。“海外项目风险因素更加多元,而且更加复杂,不可控因素也更多。项目在不断进展,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风险,但越接近全面就越接近成功。这就意味着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尽可能好的结果。”

  当前,随着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和第一个十年行动(“中国制造2025”)的开始,我国对海外金属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与全球矿业领域的巨头相比,焦健认为五矿在资源储备和资产质量方面仍存劣势。不过基于团队国际化理念和工作模式的成长,他对五矿未来的发展机会怀有信心。而“中国制造2025”以及“一带一路”全新对外开放战略,也为五矿未来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机会。

  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出访秘鲁。在与中资企业负责人座谈时,他对五矿带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出希望:“中国大型装备制造已经起步了,但还不足够大,中国没有(秘鲁)这么大的矿,没有太多机会为矿山配备这些机械。你们在外边,有机会做这么大的矿山,要带动国内的装备制造企业一起来做。”

  事实上,在带动金融机构海外布点、加大国内设备采购等方面,五矿已经依托帮巴斯项目与国内企业、银行加强了合作。“抱团出海、相互带动是提高走出去成功率的重要途径”,焦健表示,“未来五矿会结合新时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战略,在多个领域探索与国内企业合作走出去的模式,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对此五矿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企业发展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经济正持续融入全球,并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五矿的国际化依然任重道远,焦健表示,“在全球化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等很多方面,五矿距离世界一流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国际化已经破题,我们将矢志不渝地走下去,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战略专注、坚忍的战略执行、以及开放的国际视野,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走出去道路上持续进步。”